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葡萄酒  维生素C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致敬:这些一线的医药人大部分已年过七旬!

   日期:2017-05-10     来源:E药经理人    浏览:1092    评论:0    
核心提示:说到医药行业的辛勤劳动者,可谓比比皆是。但这其中,有不少已经年过七旬仍坚持在工作一线的企业家们。今天的劳动者特辑,向这些不辞辛劳的医药人致敬!(排名不分先后)
  
 说到医药行业的辛勤劳动者,可谓比比皆是。但这其中,有不少已经年过七旬仍坚持在工作一线的企业家们。今天的劳动者特辑,向这些不辞辛劳的医药人致敬!(排名不分先后)

1、李邦良(华东医药董事长)

李邦良(华东医药董事长)

2013年,67岁的李邦良卸任了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职务,但其仍担任上市公司华东医药的董事长。

1992 年,李邦良成为华东医药前身——华东制药厂的厂长。1993 年,李邦良率先在国有企业组建市场部,融中西方营销理念于一体,开展了“百令万里行”活动,使华东医药旗下产品百令胶囊和赛斯平,在短时间内突破了亿元销售关,成为浙江医药界为数不多的单品种上亿产品。

而如果说这20多年来李邦良最得意的一个决策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当年和默沙东的合资案。1994年,华东医药与默沙东在杭州成立合资公司并建厂,华东医药占股25%。2013年,默沙东斥资1.2亿美元再在杭州建立新工厂,华东医药同样有参与,占股15%。

“李邦良是个厚道人”,认识他的人都这样说。但这并不妨碍李邦良树立权威。李邦良认真而锲而不舍做事的精神,不仅让竞争对手敬佩,也深深影响他的员工,干活不敢有半点马虎。

2、白骅(海正药业董事长)

白骅(海正药业董事长)

从1968年加入海正药业前身海门制药厂到现在,白骅已经带领这家公司走过了49年。如今,已经70岁的他仍旧担任海正药业董事长。

上世纪70年代的海门化工厂,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生产能力,都相当薄弱。尽管工厂千方百计地通过外贸寻找生存之路,但也只能是勉强维持,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1977年,国家在企业中推行“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制度,白骅被“结合”进了工厂的领导班子。他决心改变工厂的命运。

这一年,他发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制的一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新药效果不错,便决心拿出9万元,买下这一技术成果。这一决策,现在看来并不稀奇,可在27年前的中国,却是一次大胆的“吃螃蟹”的举动。白骅顶住了许多非议,克服了许多困难,坚决买断了这一成果,进行独家生产。事实证明,当时这一行为给工厂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仅仅两年时间,到1979年,工厂就已经成为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小巨人”。化工厂开始真正尝到了开发新产品的甜头,也坚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经营思路。

2012年,海正与辉瑞成立合资公司海正辉瑞,成为当时全球500强企业与中国本土制药企业间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制药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95亿美元,其中,海正药业和辉瑞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白骅将这场联姻称为“海正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白骅曾表示,自己出身在寒门之家,获得读书的机会很不容易,其间因为家里条件困难还一度辍学。因此,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也一直要求自己保持乐于平凡的生活。他也坦言,如果是为了追求财富,想当富翁,早年自己投资办企业,这个目标也许早就实现了。“我之所以坚守在海正,因为在这里还有我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圆的梦。”

3、徐镜人(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徐镜人(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今年73岁的徐镜人已经从事医药行业已经超过了40年。他军人出身,性格耿直,有着典型的“少说多做”的企业家特质。1971年,徐镜人创办了扬子江药业,当时还只是一个镇办的制药车间。1992年,扬子江仍亏损200多万元,工人也只有一百多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扬子江通过全面升级技术,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张。一方面,建立健全了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全面实施GMP改造工程。随着胃苏冲剂、银杏叶片、罗红霉素胶囊等一批新产品陆续问世,扬子江实现了“蜕变”。从1996年起,扬子江综合经济效益连续多年排名江苏医药行业首位,1997年起跻身全国医药前五强。2015年,工信部发布2015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扬子江拔得头筹。

徐镜人曾对媒体表示:不合资,不上市,不兼并,不接受风险投资,不搞多元化。在他看来,跨国公司虽然可以帮助中国的医药公司提高国际水平和质量,但中国医药产业的真正的提高要靠自己,很多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的目的也仅仅是利用中国的资源。扬子江曾向外资开出双方各出资 50%,扬子江负责合资产品的国内市场销售,合作方把药拿到国际市场去销售,国内国际市场明确分工、不得混淆,但几乎没有外资企业同意。

徐镜人认为,中药将成为扬子江“千亿大业”的起点。未来,扬子江将继续发挥企业中医药的特色,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4、李伯涛(齐鲁制药董事长)

李伯涛(齐鲁制药董事长)

齐鲁制药的前身——山东省生物制品厂,是一家国有生产预防鸡霍乱、猪瘟等四五个畜禽防疫疫苗青霉素粉针剂的工厂,1982年更名为齐鲁制药厂。

1971年,30岁的李伯涛从北京调入齐鲁制药厂,先后担任生产科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当时的齐鲁制药厂产品单一,职工仅400名,亏损30多万元。对于豪情万丈,下决心要大干一番的李伯涛来说,实在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在兽用药无利可图的局面下,李伯涛决定上马人用药。经过长达一年的软磨硬泡,李伯涛最终打动了主管领导,拿到了生产文号。1983年,新产品上马后,全厂实现利税107万元。这被看做齐鲁制药厂历史上的重要转折。在李伯涛的带领下,1994年,齐鲁制药厂已经实现产值5.4亿元,创造利税3000万元。1995年,李伯涛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2003年,齐鲁制药成为山东省属国企产权改制的试点企业。由于担心外资“水土不服”、国资“决策流程过长”,最终李伯涛决定由全体职工将国有资产全部买断,这种激励机制对齐鲁制药后来的加速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6年底,齐鲁制药研发的吉非替尼首仿药经CFDA批准取得上市许可持有人文号,成为中国首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试点品种。李伯涛曾提出“八十也用,十八也用”以及“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如今,在齐鲁制药,已经有了一支近700人的化学药、生物药研发队伍,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达销售收入的5%到8%。

5、于伟仕(悦康药业集团董事长)

于伟仕(悦康药业集团董事长)

获取事业的成功,有时不只是对机遇的把握,更在于对现状的不满足,对人生价值自己的思考。1988年,于伟仕已过不惑之年,在国企里从事医药的采购销售工作。就在那一年,面对着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不安于现状的于伟仕辞去工作,单身南下广东珠海,从事医药贸易业务。也在这一年,他注册了悦康,并以头孢类产品的制销为主。凭借此前积累的业务经验和基础,经过十几年的不懈拼搏,为他赢得了“头孢大王”的名号。

从医药销售起家,靠经销制、包销制等商业模式成功的于伟仕带领悦康在行业中狂飙突进,从建厂、GMP认证、报产品、以产定销挤市场到产品出口、通过欧盟GMP认证,进军欧美高端市场。回首悦康走过的每一步,都如同于伟仕本人那样,步伐稳健而有力。

“没有工业的支撑,商业的品牌是靠不住的,也不能长久。”于伟仕渴望能有自己的产品,能建立自己的长久的品牌。2001年, 56岁的他却再次站在了创业的起点上,悦康药业在北京注册成立,并逐步把企业的核心业务转向生产领域,同时把企业的首脑中心由广东转移到了北京,悦康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由此开启。

“产能不足”被于伟仕视为企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难题,如鲠在喉,必须解决。为了解决抗生素原料药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于伟仕拍板决定回乡创业,2008年,悦康药业集团安徽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在太和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投资15亿元建设的全球最大头孢类原料项目——北京悦康药业集团安徽生物制药园也于2010年开工建设。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演员,现在我在董事长的位置上,那我就要扮演好现在的这个角色。如果不会演不敢演就会被淘汰。”

6、金敬德(仙琚制药董事长)

金敬德(仙琚制药董事长)

生于1948年的金敬德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年龄计算方法,今年他恰好七十岁。已到含饴弄孙之龄的他已经在医药产业打拼整整50年了。1968年在他从杭州化工学校毕业后,便进入了仙琚制药的前身仙居化工厂,从技术岗位起步,10年后他被任命为厂长,开始由主管技术到全面接盘企业运营,而留个他的是一个作坊式工厂,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管理落后。他以30年之功,将一间频临破产的企业带入中国工业百强,销售额超25亿元的中国医药产业的甾体药物龙头企业。

但是,现在他还在一线管理,并且想继续干下去。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即使已经到了古稀之年,金敬德依然很忙碌,忙着找品种,忙着考察市场,忙着管理改革,以至于他女儿准备给他请保姆都嫌麻烦,他说,“每天还得打电话请示我吃不吃饭,回不回家。”

当E药经理人问起金敬德何时退休时,他反问道:“你让我退休后干嘛?”“当我的观念跟不上时代,带不动企业,我的存在阻碍企业发展时,我的儿子会命令我退休”,金曾与他的儿子之间有个约定:只要他还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就不会退休。

7、邹节明(桂林三金董事长)

邹节明(桂林三金董事长)

桂林三金主要创始人邹节明1943年生于湖南常德,今年已经74岁,但是显然他还没有退休的考虑,因为其现在想的是“三金百年梦”。

1966年,邹节明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之后,一头扎向了桂林开始筹建三金药业前身桂林市中药厂,从一线工人做起,技术员、研究生主任、技术与质检部门负责、技术副厂长。在1984年,邹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年年底担任中药厂厂长。之后,其掌控桂林中药厂30余年,并在1994年组建起了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出任董事长兼总裁、集团总工程师、党委书记。

邹节明见证了桂林三金50年的发展历程,带领三金经历了关键的五次腾飞,不论高峰低谷都坚守在企业第一线,由其主导研发的三金片、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成为三金的支柱产品,并由此赢得“西瓜霜大王”的称号。

8、花轩德(九洲制药董事长)

花轩德(九洲制药董事长)

与医药行业深耕数十年的企业家不同的是花轩德的发家始于味精领域。其1943年出生,今年已经是74岁,但他依然是浙江九洲制药的执掌者,活跃在管理的一线。

1988年,中贝集团、琼山旺达、黄岩九化、一洲化工和四维化工等发起设立九洲制药,而中贝集团的掌舵人就是花轩德,彼时中贝集团还是一家主打味精领域的企业。但是正是因为花轩德看中了中国原料药在市场发展的所占有的优势,大举杀入该原料药领域为其奠定了中国原料药发展黄金年份的快速向前,并最终上市。

近些年来,随着原料药出口每况愈下,一大批原料药企发展出现颓势,九洲制药也是如此,目前已至古稀之年的花轩德开始带领公司进入转型期。

10、江佩珍(广西金嗓子集团主席)

江佩珍(广西金嗓子集团主席)

她从13岁开始进厂做包糖工,自生产标兵到组长、青年班长、车间主任……到18岁时被工人们推选为副厂长,再33岁时又被推选为厂长。做糖果30年,当我下定决心要开始做药时,把所有机车都砸烂不允许自己回头,但是20天连跑28家银行都被没人肯借钱,当时我剩下的只有绝望了,忍不住在办公室痛苦一场,大声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当时的情景我可能永远不会忘记。

江佩珍1946 年出生,今年已经71岁,但依然奋斗在“革命”的一线。她被亲切地唤作“江老娘”,这是柳州当地对特别能干的女人的专用尊称。尽管自嘲不是一幅天生的“金嗓子”,但宣传起自己的产品她一点也不会发憷。她总是随时准备好代言宣传:“克林顿老婆吃过金嗓子;小布什的随从感冒时也吃金嗓子,白宫还送来过感谢信;联合国安南也用过金嗓子,还赞美效果好。”连出差也会带着印着“金嗓子”字样的圆珠笔、雨伞、T恤等。连2005年赴港上市时的霸气敲钟姿势,都只会让你对这位传奇女子大写地“服气”!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1年发酵工业网第1期电子周刊  |  2019年第13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