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酵原料药,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正药业从“研究所时代”迈向“大平台时代”
新闻中心
海正药业从“研究所时代”迈向“大平台时代”
发布时间:2013-11-06        浏览次数:372        返回列表
 从医药企业发展看民族产业振兴
 
  海正药业(600267,股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与企业科技人员进行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交流
 
  海正药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杨元梁
 
  本报记者 范高明
 
  创新,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在海正药业,最漂亮的房子是玻璃幕墙外观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海正药业,最受人尊重的是科技研发人员。
 
  8月27日,海正药业召开科技大会。这是海正药业连续第9年举行科技大会。会上,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骅自豪地说:“在科技人员的努力支撑下,海正药业已从"研究所时代"迈向了"大平台时代"。”
 
  创新为基
 
  三大体系互为支撑
 
  全力构建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1997年,海正药业就设立了台州市药物研究所,这标志着创新平台建设的开始,海正药业进入了“研究所时代”;进入1999年,海正药业根据战略发展需要,设立了浙江省医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入了“研发中心时代”;到2001年,海正药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入了“技术中心时代”;2009年,海正药业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中央研究开发院,并获“省级企业研究院”称号,进入了“研究院时代”。2012年,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又创立了海正富阳研究院,成为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海正药业的“企业创新综合平台建设”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列入企业大平台建设。多年来,海正药业凭借这些基础和优势平台,与国内外6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并由此进入了“大平台时代”。
 
  长期以来,海正药业逐步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药物创新体系。如今,海正药业已建立起了以中央开发研究院500多位高端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了以台州总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北京、上海三地分工合作的研究基地和研发体系,确立了自主开发战略、合作开发战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仿创结合”的发展道路,并成为了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海正药业建立起了走在国内同行前列的科技投入体系,年研发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8%以上,去年达到3.46亿元,与国际一流企业相当。其中,海正药业一个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几亿元,该药现已进入美国一期临床试验。
 
  海正药业积极创建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海正药业瞄准国家科技研发政策、瞄准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开发,瞄准市场和患者需求,专门建立了重大项目开发管理体系。同时,还设有专人负责,跟踪国内、国际重大科技信息,获得最新创制项目。近年来,累计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50多个。
 
  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绽放魅力
 
  实施多地战略布局,科技资源得以优化整合。
 
  2012年7月10日,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海正药业联合创建的军队特需药品原料药中试基地在海正药业厂区正式投运。这是我国第一个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标准化基地,第一个军地融合、体制创新的示范化基地,也是海正药业实施多地融合科技创新战略的丰硕成果。军地融合项目的成功运营,标志着海正药业产学研创新机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海正药业就开始实施产学研结合发展战略。在国内,分别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兰州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医工院、上海有机所等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药研究合作,形成了紧密协作圈。在合作研发的基础上,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学等1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与美国的普渡大学和哈佛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巴西的圣保罗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等10多所知名大学开展深度合作研究。
 
  为深化合作,海正药业在更大的范围内积极整合资源,联合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构建广泛的研发联盟,参与并牵头建立中国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和国家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抗体药物等9个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成为国内参加技术创新联盟最多的企业。
 
  目前,海正药业已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以战略合作为载体、多兵团联合作战的机制,并充分有效地整合科技资源,深度融合产学研体系,最大限度地优化科研力量,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个多层次、全方位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正在海正药业发酵、合成、裂变,释放出正能量。
 
  科技研发
 
  人才工程凝聚力量
 
  内外人才合力集成,创新驱动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海正药业过去以本地人才为主的人才结构已无法适应科技大发展的主流时代。为此,海正药业根据企业的实际,大力推行实施“本地人才国际化升级、国际人才本地化融合”的人才发展战略。
 
  “我看重的就是海正药业的工作环境和科研平台。”海正药业酶工程研究室的杨勇博士说。从2008年开始,杨勇和他的同学在海正药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始了两年的工作。2010年期满时,白骅出面挽留,杨勇和他的同学“甚至连待遇问题都没有提及就决定留下”。“我们了解白总的为人,非常重视人才,我们在这里可以学有所用。”
 
  台州首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归”人才,曾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总监,他研发的成果已获得18项美国专利,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他在与白骅交谈之后,当天就签下合同,加入海正药业。“我看到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发展眼光,一个把海正药业建成一流制药企业的愿景吸引了我。”他说。
 
  在高端研发人员的带领下,海正药业新药开发迈出可喜的一步。经过近10年研发,海正药业首个自主创新药物替加环素于2012年12月获得批文,打破了跨国公司长期垄断的局面;生物药安佰诺十年磨一剑,成为海正药业自主品牌药;环丝氨酸胶囊和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注射剂和片剂在今年6月获国家生产批文,其中环丝氨酸胶囊获得新药证书;HS-25新药已进入美国一期临床试验,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授权该产品中国区专利,它是海正药业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合物,拥有全球化合物专利。现还有多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海正药业目前有320多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专利134项。
 
  是什么原因使海正药业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包括海归、博士在内的大批科技人员走进并融入海正药业,把“家”安在海正?除了白骅的人格魅力以外,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们认同海正药业“三三制人才工程”,认同海正药业的企业文化。海正药业建立的台州总部、北京、上海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发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三支队伍,建立人才优先、激励和保障三大机制,确保科技人员在研发上敢于创新,让他们顺心、放心、安心、暖心。
 
  正是这种和谐的创新环境,海正药业形成了一支以国际化高端科技人员领军、外地人才和本地人才合心、合力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创新驱动海正药业持续发展,创新成就海正药业做精、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