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葡萄酒  维生素C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华东理工与奉贤共建生物产业园

   日期:2015-01-28     来源:中国上海网    浏览:1010    评论:0    
核心提示:去年,华理参与奉贤区的科技产业规划,并与奉贤共建生物产业园,促成华理国家生化工程中心团队入驻建立“上海总部基地”,为产业园引入了国内外的医药集团研发中心,建设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集聚区,并通过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将投资亿元级别的“抗体和疫苗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应用服务及关键原材料和装备国产化基地建设”,列入了大张江重大专项计划。
  
 进入2015年,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经促成了两个千万元级别科研成果转化合同的签订:谭文松教授的禽类疫苗将在广东一家上市公司生产上市;刘海峰教授参与研发的设备经中心推广,也以千万元以上的价格卖给了山西晋煤集团。
 
  在全国科研成果转化率排行榜上,华东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最高记录——每年的成果转化率达到60%。但从去年开始,华理又向前走了一步——直接参与上海奉贤、深圳、江苏等地区的产业升级规划,将大学的科研发展与之相融合,做地区产业规划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钱旭红看来,“创新并不仅仅在于成果研发,更在于高校生产力的输出。打通从成果研发、输出到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让每一个环节上的人力资源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发挥,才能实现大学的第三功能——服务社会的功能。”
 
  成果完成,人的利益要有保障
 
  由于高校科研成果的产权定位至今不清晰,导致成果转移转化受到各种约束。但如果教授们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他们的创新热情又怎能得到保护?
 
  华东理工大学为此制订了一套“土政策”——不直接资助教授申请专利,但教授们的专利一旦进入产业,可以按照上海市知识产权激励的上限提取50%的酬金,而学校则将另外40%作为教授团队的发展基金,由教授自主支配。
 
  华理的相关负责人向文汇报记者解释,如果大学直接出资资助教授申请专利,结果很可能是垃圾专利泛滥,而现在教授要自己出资申请并维护专利,自然会算一笔经济账——这一成果是否有市场。一旦成果会对整个产业产生影响,大学就会协助教授在上下游进行专利布局。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武平说:“按照华理的规定,一旦专利技术入股后,教授团队可享有技术股权以及收益的50%-70%,并计入科研业绩,这在上海高校中应该是最高的奖励比例。”这就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整个价值链条,形成了激励机制。
 
  从2008年至今,华东理工大学没有直接资助过一项专利申请,但是学校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经费平均约占到了横向科技合同金额的30%,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可带动产业经济成百亿地发展。
 
  成果推动,实现多方共赢
 
  在现有的体制下,教授们拿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去开公司或推广,鲜有成功案例。要创新,科研要服务社会,绝不是只有教授们的创新热情被激励就可以达成。在成果包装、推广和转化过程中的推广团队,也必须充满热情,才能使教授们的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为此,华理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专业团队,专门负责包装推广教授的科研成果。“他们在成果包装转化的过程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权益收入,这使得中心更愿意将教授们的成果做大。”学校有关负责人称。
 
  学校某“973”项目团队研制出了一种高新能催化剂,卖给企业利润率很高,但每家企业催化剂只能卖到几十万元就封顶了。转移中心获悉这一消息后,经过调研,提出由转移中心整合项目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资源,进行工业反应器及整个流程的工艺包预开发,并由中心推进目标客户群寻找、确定的综合解决方案。
 
  经过一年多酝酿准备,新开发的工艺包以数百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华谊集团的首套相关项目,还吸引了包括巴斯夫在内多家企业的合作兴趣。这一原本几十万的成果转化受益不仅增加了10倍,未来的合作空间甚至达到数百倍,实现了学校教师、设计研究院以及社会企业的多赢。
 
  近两年来,仅以学校教师的技术为基础的工程技术类项目,经过包装推广的就有8项。
 
  创新升级,做地方产业规划方案“供应商”
 
  虽然高校各类科研成果成百上千,但常规的成果推广与课题招标对接类似于信息中介,往往存在错位。即使尝试由企业提出需求,由转移中心整合学校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科研攻关,同样由于企业和高校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效率很低。为此,华理从2011年开始,直接参与了上海奉贤、深圳、江苏等地区的产业升级规划,将大学的科研发展与之相融合,既是这些地区产业规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这些规划的引导者。
 
  从2011年开始,华东理工大学开始积极对接地方需求,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一揽子综合方案提供商。
 
  当时,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在江苏宝应设立扬州分中心,当地提出了很多产业升级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华理技术转移中心经过调研,与分中心共建宝应天马工业设计中心,引进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机器人研发中心,协调这些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的需求,为企业依靠机器人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除了科研成果的单项转化,还可以用高校的科研和技术能力,去引领产业发展。”张武平说。
 
  去年,华理参与奉贤区的科技产业规划,并与奉贤共建生物产业园,促成华理国家生化工程中心团队入驻建立“上海总部基地”,为产业园引入了国内外的医药集团研发中心,建设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集聚区,并通过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将投资亿元级别的“抗体和疫苗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应用服务及关键原材料和装备国产化基地建设”,列入了大张江重大专项计划。
 
  在深圳,华理根据深圳的产业发展需求,与当地共建深圳研究院,通过研究院,整合学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深圳生物医药工程服务平台,并与华大基因合作,发挥华理工程能力强的优势,将前沿的生物医药成果“落地”。
 
  在苏州则根据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苏州高新园区的总体建设方案,整合国内外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成立苏州工业研究院,为高新区的建设提供人才、学科、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1年发酵工业网第1期电子周刊  |  2019年第13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