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葡萄酒  维生素C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鏖战新冠第三针:下一个千亿市场谁是大赢家

   日期:2021-11-05     来源:财经网    浏览:331    评论:0    
核心提示:辉瑞2021年的三季度报显示,新冠疫苗已经为其营收贡献了240多亿美元,该公司预计到年底仅凭此项就可以收入36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即便是“药王”修美乐(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年销售额也只在200亿美元。   在中国,上半场的鏖战中,康希诺、智飞生物等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国药和科兴更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10月份以来,疫情又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出现,“超长传播链”一度成了这段时间的关键词。截至目前,疫情已传至19省区,感染者超600人。

  作为抵挡病毒的关键屏障,加强针接种也在有序推进。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10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全程接种人数已经超过10.7亿人。这些人中,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即可接种加强针。

  从各地实施细则看,9月份开始,加强针已经开始面向3月1日前、4月1日前、5月1日前完成全程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全面开打,重点人群优先。

  据八点健闻不完全统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开打加强针,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全面开打,部分地区陆续开打。同时,3-11岁人群的接种也已经在20多个省份启动。

  而从业界的角度来看,随着基础免疫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加强针市场空间也将持续释放。

  新冠疫苗的千亿造富神话

  不可回避,新冠病毒横扫全球,且不断变异之下,新冠疫苗已经成了近两年医药行业新的“财富神话”。

  从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看,截至10月底,中国国内已经接种22.6亿剂疫苗,同时为100多个国家提供了15亿剂疫苗,总量已经接近38亿剂。按照单剂60元到90元计算,总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元。

  按照东兴证券4月份预测,仅中国境内新冠疫苗市场规模就可以达到1500亿到1800亿元之间。从今天的视角看,这还只是基础针的份额,即使仅以目前10.7亿完成全程接种的人群计算,未来,加强针的市场规模也在642亿到963亿元之间。

  辉瑞2021年的三季度报显示,新冠疫苗已经为其营收贡献了240多亿美元,该公司预计到年底仅凭此项就可以收入36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即便是“药王”修美乐(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年销售额也只在200亿美元。

  在中国,上半场的鏖战中,康希诺、智飞生物等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国药和科兴更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据多方机构推测,科兴生物上半年的利润就在500亿元以上。以其上半年10亿剂左右的供货量推算,科兴疫苗的销售收入至少在千亿元以上。

  下半年,灭活疫苗势头不减。根据科兴生物近日公开的数据,截至9月,该公司已向中国提供了12亿剂疫苗,占到了中国总接种量的52%;同时还有8亿剂疫苗出口到了全球近50个国家。而这20亿剂的总量也达到了全球接种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截至8月底,国药也为全球供应了超16亿剂的新冠疫苗。

  而就中国市场而言,基础针空间基本饱和。围绕加强针市场争夺的暗战早已经悄然打响了。随着疫情进入新阶段、更多竞争者的入局,新冠疫苗市场争夺战也从前期的遭遇战,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只是,在先发优势之下,对于已失先机的企业来说,加强针,能成为他们的强心剂吗?

  加强针暗战,雄心与豪赌

  加强针之战,中国药企入场比预想更早。

  “新冠疫苗采购属于应急防控”,湖北省政府特聘产业教授、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吴克博士告诉八点健闻,这也就是说,具体的路线选择、免疫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安排。

  因此,作为影响决策的重要途径,围绕“加强针”、扩大应用人群等研究早已经展开。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国药和科兴,从2020年底,也就是首个灭活疫苗刚上市,就已经开始关注加强针的研究。

  6月5日,科兴生物董事长尹卫东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正式公布了“加强针”二期临床研究结果――完成中国灭活疫苗两剂免疫后,隔三个月六个月接种第三针,抗体可以在一周内迅速跳到10倍,半个月可以达到20倍。

  8月初,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朱涛在接受北京日报等媒体采访时透露,已有研究发现,初次接种康希诺疫苗6个月后,接种一针加强针,体内中和抗体水平可增加8倍左右。

  这一时期,正是德尔塔变异毒株在中国破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的阶段,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完成全程免疫接近6个月,而最新研究也发现,面对德尔塔毒株,现有疫苗抗体都有回落的趋势,早期接种mRNA、腺病毒载体等技术路线的国家,如以色列已经开始接种第三针,甚至第四针。

  完成全程免疫后,仍用同一技术路线疫苗加强效果,这是同源加强;如果用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加强就是序贯加强。

  灭活疫苗在中国是主流疫苗,相关企业的研究也集中在同源方向的,而对于接种量相对较小的康希诺,更想通过加强针渗透到灭活疫苗的群体。

  9月初,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团队与北京生物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等联合开展的研究结果,就在医学生物类论文预印本平台medRvix上发布出来。

  研究者发现,给完成两针灭活疫苗的志愿者,使用腺病毒载体疫苗作为两针灭活疫苗的加强针,14天后抗体水平升高78倍。这种异源加强方式,比同源,也就是用灭活疫苗来加强,抗体水平高出15.2倍左右。

  这无疑也是康希诺争取更多份额的有力筹码。

  当然,在准入环节,科学研究只是一个方面。产能、历史表现、业绩、团队情况等都在考察范围内。

  为了争夺加强针,在产能上,这些企业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满足加强针生产的需要,国药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都建成了生产车间;在兰州、长春、上海、成都都有分装车间。到年底产能可以达到70亿到80亿剂。

  今年5月份,康希诺也表示要与合作方上药三维生物一同向上药康希诺增资11亿元,这将进一步提升克威莎的产能到5至7亿剂。

  复星医药也早早在上海金山改造了工厂,6月份的股东大会上,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曾表达8月份产业线建成并开始正常生产的愿景。

  甚至,产品仍在三期临床的沃森生物,前不久,也宣布已斥资5.2亿元,建成了可年产2亿剂疫苗的mRNA疫苗生产厂房。

  考虑到这些投入都是发生于疫苗的第三针临床结果仍悬而未定的情况下,疫苗公司们几乎是在进行着一场赌注巨大的豪赌。

  跑马圈地,还要靠速度和产能

  有投入,却不一定能收获。9月份,新冠疫苗加强针全面开打,方案确定为“同源加强”。

  至此,尽管有漂亮的数据加持,康希诺还是没能夺得加强针的主动权。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从加强免疫上他们(世界卫生组织免疫战略自信专家组)建议使用同源疫苗,就是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尤其是灭活疫苗建议开展后续增加针次加强免疫接种。”

  他表示,如果要采取序贯免疫就必须要有证据、研究结果。

  Third Bridge高临咨询高级分析师Mikaela Franceschina也向八点健闻表示,美国也并没有采取“混打”的方案,欧洲及其他国家采取该措施,主要也是由于供应问题。

  这也意味着,至少在现阶段,加强针的市场仍将攥在原主流技术路线手上。

  靴子落地,投资市场信心的“过山车”开始向下急速俯冲。

  作为“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市值一度超过千亿,如今每股价格已经从年初的450元高点一度跌到了180多元的新低,市值蒸发650多亿元。

  复星医药,也因为复必泰迟迟未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不仅错失基础针市场,还正在错失加强针市场,面临机构出逃、股价几近腰斩的多重打击。

  事实上,下半场的开局,早在开场前,就埋下了伏笔。

  有疾控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各省份使用哪种疫苗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资金、国家分梯次接种的安排、地方上工作量的考虑等。而实际上,在疫苗接种的最初,各省份都是“钱等苗”。

  “只要有苗立即采购。”上述人员表示。

  从这个意义上讲,疫苗也需要跑马圈地,上市初期的研发速度、产能等都决定了其市场的规模。一旦没能抓住先机,就会不断陷入被动,康希诺便是典型案例。

  事实上,康希诺的起步并不晚。如果回到起跑线,就可以看到,该公司是第一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

  当时,复星医药刚刚宣布其子公司与BionTech SE签署协议;国药和科兴的疫苗直到近一个月后(2020年的4月13日)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康希诺的克威莎已经进入二期临床了。

  遗憾的是,“领跑”的康希诺却没能第一个冲线,直到今年的2月25日才附条件获批,成了中国第三个新冠疫苗。更糟糕的是,该公司产能没能第一时间落地,尽管该公司高层多次发声,称其产能可以加速达到5到7亿剂,但是,实际上直到5月中下旬才开始大规模接种。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在它正式开始接种前,中国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2亿多剂。

  也正因此,上半年灭活疫苗大卖的情况下,康希诺疫苗营收20.6亿元,其中超半数来自海外市场。

  科兴生物的灭活疫苗日产能已经提高到上千万剂的水平;另据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中国生物的产能甚至可以达到七八十亿剂。

  在灭活疫苗强大的攻势下,康希诺、智飞生物等后入场者,如何打破先发优势,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已经成为新的难题。

  “现在已经不需要再比产能了。”一位疫苗企业内部人士告诉八点健闻。

  后疫情时代,扎堆研发的新冠疫苗何去何从

  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赛道一度非常拥挤。

  从早期的96家公司和学术团体的研发齐头并进,到今天,八点健闻查询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发现已有1055项相关研究记录在案,其中131项仍在推进的研究进入了三期临床;另有171项还处于一期临床甚至更早期阶段。

  在中国也有至少18家疫苗企业涉足新冠疫苗研发。除了已获批上市的6款疫苗,还有沃森、斯微、博沃等的新冠疫苗在研,最新一代的mRNA、腺病毒载体疫苗是主要研发方向。

  而病毒不断变异,欧美国家逐渐放开管控,新冠疫苗的前景不太明朗。

  从全球范围看,分析师Mikaela Franceschina认为新冠疫苗的未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而结合中国实际,吴克认为,只要政府的防控方针不改变,对疫情的重视程度不改变,新冠病毒还会出现变异,那么疫苗在中国就仍然有广阔的前景。

  不过,上述二者不约而同认为,新冠疫苗将进一步升级。

  “疫情刚出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世界卫生组织都定出来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低的一个疫苗标准,只要你有50%的有效率”,吴克认为,疫情最高峰的时候,这样做是没问题的。“这就像坏人突然来了,我们可以拿着板凳就冲上去了”,未来更从容的情况下,就可以选择更加趁手的工具来抵御病毒。

  吴克向八点健闻表示:“后疫情时代,比拼的实际上还是科研能力,体现在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

  Mikaela Franceschina则认为,如果未来需要每年接种疫苗,还可以考虑将 COVID-19 疫苗和其他呼吸道疫苗,如流感疫苗,捆绑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比国内,海外市场更加大有可为。

  在国内基础针接种之外,中国的新冠疫苗产品早就在大批出口海外。据外交部消息,截至10月17日,中国已经向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了16亿剂疫苗,预计全面将提供20亿剂。中国日报则在报道中指出,中国新冠疫苗的出口量达到了美国的84倍。

  国内接种率最高的科兴疫苗,在东南亚地区也是主流疫苗。埃及、巴基斯坦等,都有中国疫苗本土化的身影。

  根据澎湃新闻消息,今年9月份的某行业高端论坛上,康希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宇学峰公开表示,新冠疫情加快了康希诺以及与之类似的中国疫苗企业出海的速度。

  在各国新冠疫苗都是国家采购、政府采购的情况下,宇学峰认为,真正需要服务的不是巨头们把持的欧美等发达国家,而是有需要的地方。

  康希诺第三季度年报显示,2021年1-9月,该公司营业收入30.86亿元,同比增长了54286.51%。该公司将这种业绩激增归因于克威莎获批紧急使用,墨西哥、巴基斯坦等都在其列。

  美国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死于新冠肺炎者累计超过500万人。从全球视角看,新冠疫苗分配不均衡问题仍然很突出。

  11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促进疫苗公平分配。此前这位秘书长曾经指出,全球要实现群体免疫,至少还需要110亿剂疫苗,非洲完全接种率只有5%。

  这些急需疫苗的地方,也正是有待中国疫苗远征的蓝海。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1年发酵工业网第1期电子周刊  |  2019年第13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