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葡萄酒  维生素C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湖北大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重室科研团队近期研究进展一览

   日期:2020-04-17     来源:湖北大学    浏览:2086    评论:0    
核心提示:近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酶催化等领域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在Angew、ACS Catalysis、Nature Reviews Chemistry等期刊。
  
  近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酶催化等领域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在Angew、ACS Catalysis、Nature Reviews Chemistry等期刊。

 

李爱涛教授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爱涛教授(第一及通讯作者),联合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Manfred T. Reetz教授、上海有机所周佳海研究员以及西班牙赫罗纳大学Silvia Osuna教授,在Wiley出版社旗下的催化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2.257)发表题为“Regio- and Stereoselective Steroid Hydroxylation at the C7-Position by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Mutants”(《细胞色素P450酶突变体催化的甾体C7β位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羟基化》)的研究性论文,其中湖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甾体类药物是目前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淋巴性白血病、抗肿瘤、细菌性脑炎、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其中,通过对甾体底物惰性碳原子,进行定点羟化修饰获得的羟基化甾体,可增加药物本身的极性,与非羟化的药物相比,具有更强的生理和药理活性。然而甾体底物分子复杂,具有近20个甚至更多的潜在羟化位点,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化学途径来合成羟基化甾体化合物。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通过对细胞色素P450酶进行酶分子工程改造,获得的P450人工酶突变体可以实现一系列甾体底物的C7β的定向羟基化化,并表现出了较高的活性和区域/立体选择性。最后,通过对获得的P450酶突变体进行晶体结构解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成功地阐明了其高活性、高区域/立体选择性的分子催化机制。

细胞色素P450酶突变体催化不甾体底物的C7β的羟基化

细胞色素P450酶突变体的结构与催化机制解析

据悉,李爱涛教授一直从事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催化的化学品生物合成研究,目前担任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技术引智示范基地负责人。自加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来,以重点实验室为通讯单位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F:12.257)和ACS Catalysis(IF:12.22)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并获得国家“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项目支持。

文章链结: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3139

陈纯琪教授顺式萜类合成酶文章登上ACS Catalysis封面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纯琪教授(第一及通讯作者)、张丽兰博士、喻雪婧副教授、马立新教授和郭瑞庭教授共同合作,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催化领域顶级期刊ACS Catalysis(IF:12.22)发表题为“Versatile cis-isopre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Superfamily Members in Catalyzing Carbon–Carbon Bond Formation”(《顺式萜类合成酶家族催化碳-碳键合成的机理》)的综述论文,湖北大学是第一且唯一通讯单位。

该综述讨论了催化碳-碳键合成的顺式萜类合成酶家族(cis-IDSs)的结构特征和催化机理研究。碳-碳键的合成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催化反应之一,由反式或者顺式构型碳-碳键组成的萜类 (isoprenoids)是一大类非常重要的天然化合物(目前已发现超过8万种不同的萜类化合物),在医药、工业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如紫杉醇和青蒿素都属其中。催化顺式-构型的顺式萜类合成酶 (cis-isoprenyl diphosphate synthases,cis-IDSs)除了能够合成不同长度的直链萜类之外,其家族成员还被发现可以催化非直链型的碳链合成,甚至成为缺乏催化活性的辅助单元。这一群功能多变的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外型就像是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所以又称为“蝴蝶样折叠酶”。

图1 文章获选为2020年4月9日的 ACS Editors'Choice

图2 文章获选为ACS Catalysis封面文章(图中显示部分代表性蝴蝶样折叠酶晶体结构)

目前文章被选为“ACS Editors’ Choice” (如图1)和ACS Catalysis封面文章(如图2),已在线刊出且免费开放。ACS Editors' Choice入选率低于1%,ACS的编辑们每年从4万多篇期刊论文中选取365篇优秀论文(每日一篇)放到ACS的首页上,相当于每天的头条报导。

据悉,陈纯琪教授一直从事工业酶分子结构的研究,自加盟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以重点实验室为通讯单位在Nature Reviews Chemistry(IF:30.628)和ACS Catalysis(IF:12.22)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支持。

文章链结: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atal.0c00283

Nature Reviews Chemistry发表湖大团队成果揭示塑料降解酶的前世今生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纯琪教授、戴隆海副教授、马立新教授与郭瑞庭教授,合作在Nature Reviews Chemistry(影响因子30.628)发表了题为“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plant biomass and synthetic polymers”《植物生物质与合成聚合物的酶法降解》的论文(图1),湖北大学是第一且唯一通讯单位。

图1.论文首页

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的植物,与问世不到一百年的人造塑料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与植物相依共存的微生物演化出酶介导的系统降解生物质,为细胞生长提供能源,且完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塑料的原料也来源于碳循环系统中的石油,我们是否能借助生物降解的力量使塑料进入生态循环,进而减少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呢?真正意义上“吃塑料”微生物的出现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该篇论文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各种高分子的生物降解机理,找寻其中的关联以及微生物因应人造物质出现的演化方向,为未来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与塑料生物降解提供展望。该篇论文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发表于三月份出刊的Nature Reviews Chemistry(图2)。

图2.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2020年3月份封面,图中左侧为角质酶蛋白质三维立体结构,右侧为PET水解酶结构,两个酶的结构高度相似却展现不同的底物偏好性。Image credit: Dr. Carl Conway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郭瑞庭教授团队一直从事工业酶分子结构的研究,自加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以湖北大学为通讯单位在Nature Reviews Chemistry(IF:30.628)、Immunity(IF: 21.522)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F: 12.102)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等项目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0-020-0163-6

来源 | 湖北大学 编辑 | 化学加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1年发酵工业网第1期电子周刊  |  2019年第13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