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葡萄酒  维生素C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痴迷微生物的采油专家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汪卫东

   日期:2022-01-30     来源:《国企》杂志2022年1月刊原创文章    浏览:11102    评论:0    
核心提示: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是个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国际难题。没有专业人员,国内更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和参考。在一片空白的条件下,汪卫东成为油田一名科研人员,担起了这个重任。1995年,汪卫东拿出第一批菌种,在胜利油田17口油井进行单井吞吐试验;1996年,建成的实验室开始自己生产菌种;1997年,汪卫东开始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1999年底,这项技术相继在郑南区块、罗801等区块投入现场试验。“特殊的细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解石蜡的碳链,阻止其凝固结蜡。”汪卫东说,“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汪卫东

 

 

文丨任厚毅

 

 

来源丨《国企》杂志2022年1月刊原创文章

 

1

 

汪卫东带领科研人员做污水处理实验。

 

 

20年间,由一个刚毕业的新人,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并进入国际前沿,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胜利油田微生物技术首席专家汪卫东。

 

 

作为一名石油战线的科研人员,他把事业视为生命,和同事们一起开拓发展了石油微生物技术,将胜利油田石油微生物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内首家集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石油微生物研发中心。

 

 

“党员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1993年,还在读研究生的汪卫东加入了党组织。那时他想:党员就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一番事业。

 

 

哪里是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呢?读大学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决定了汪卫东后来的科研方向,让他为之奋斗终身。

 

 

这位老师说,微生物可以用于采油,在美国和前苏联已经开始,目前国内还没有人来做,“很有前途”。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为他以后研究微生物采油埋下了根。1993年攻读完遗传工程学的硕士研究生后,汪卫东选择了胜利油田。当时胜利工程院已经开始对微生物采油进行调研,并开始实验。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是个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国际难题。没有专业人员,国内更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和参考。在一片空白的条件下,汪卫东成为油田一名科研人员,担起了这个重任。

 

 

没有经验借鉴,没有专家指导,没有团队支持,一切都要在黑暗中摸索。白天他与老师傅们一起做课题,跑现场,晚上进行自学。从石油专业的中专教材学起,一直到大专、本科教材,记下了十几本、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翻译了近七十万字的外文资料。用了近两年时间,汪卫东从石油工程的外行变成内行。

 

 

1995年,汪卫东拿出第一批菌种,在胜利油田17口油井进行单井吞吐试验;1996年,建成的实验室开始自己生产菌种;1997年,汪卫东开始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1999年底,这项技术相继在郑南区块、罗801等区块投入现场试验。

 

 

罗801区块覆盖地质储量一亿多吨,实施微生物采油效果显著。连续实施18年来,累计增油17.2万吨,提高采收率5.6%,增加可采储29.6万吨。该区块也成为目前全球实施微生物驱油最系统、成效最显著、时间最长的项目区块。

 

 

石油从油藏中被采出来的过程中,因温度越来越低,还容易结蜡,将油井井筒堵住,这也曾一直是影响油田生产的普遍问题。

 

 

“特殊的细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解石蜡的碳链,阻止其凝固结蜡。”汪卫东说,“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它。”

 

 

而这,花去他漫长的实验室时间。

 

 

“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实践中”

 

 

党员,特别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党员,如何体现先进性?汪卫东的体会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潜心科研,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实践中。

 

 

最初,汪卫东的课题组只有3个人。无论是查资料、搞调研,还是室内试验、菌液生产,事事都得自己动手。

 

 

从事科研的汪卫东深知:任何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是辛勤付出的结果。他的座右铭就是“忠诚勤勉,以拙为进”。

 

 

“做实验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第一手资料,如果开始判断失误将会直接误导实验。”汪卫东说。在进行细菌生化实验时,需要血液作为培养基成份,来不及寻找血源,他就从自己的静脉中抽出鲜血,注入培养基进行试验。每生产一批菌液,都要清洗发酵罐,罐身直径不足一米,内外温差很大,刺鼻的高浓度酒精令人无法呼吸,他却亲自跳进去进行人工清洗。常常是冬天冻得嘴唇发紫、四肢麻木,夏天又是大汗淋漓、呼吸困难。

 

 

1996年8月,汪卫东正在准备申报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微生物驱油探索研究”,噩耗传来,妻子患了白血病并且已经到了晚期。为了不影响课题进展,他把办公室搬到了病房里,白天照顾妻子打点滴、做化疗,深夜趴在床前写报告。

 

 

半个月后,立项报告在病房里完成了,妻子却永远离开了他。汪卫东料理完妻子的后事,没顾上休息,第二天又钻进了实验室。10月,他把刚满一岁的女儿交给在南方老家年迈的父母,又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

 

 

有一次在试验现场,汪卫东顶着荒原大风,把身上的羽绒服用铁丝捆扎起来,趴在水池边上观察、取样、化验。不少现场施工人员好奇地问:“你们从哪雇来这么敬业的民工啊?!”

 

 

在开展微生物污水处理的过程中,现场试验24小时不间断。时值冬季,寒风刺骨,夜间气温降至零下10℃以下。但汪卫东坚持亲自取样。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用手触摸,闻各种污泥的气味,甚至用嘴去品尝,以判断其含油量。

 

 

通过现场试验,经微生物处理的污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解决了目前油田注水中的许多难题。

 

 

目前,汪卫东和他的研究团队把微生物采油技术提升到与国外先进技术并驾齐驱,汪卫东也成为我国石油微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权威。

 

 

2012年4月26日,一位记者在济南见到刚从北京领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归来的汪卫东。“来之前,看过您的照片,我感觉照片比您本人略显年轻。”其实,记者不好意思说他显老。

 

 

汪卫东毫不在意:“不止你一个人这么说,前几天我到南京开会时,一名60多岁的教授看到我,觉得我比他年纪还大呢。”

 

 

岁月催人老啊,而科研攻关,更像一把雕刻皱纹的钢刀。但汪卫东乐在其中。

 

 

“让更多的人成为顶梁柱”

 

 

二十多年来,石油微生物技术在胜利油田取得显著进展,从实验室走进现场,成为真正生产力的一部分。

 

 

2005年,汪卫东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团队,希望通过接力棒的方式将微生物更好地运用到油田的生产中去。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队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党员,我的目标就是在退休前将微生物技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这只有发动尽可能多的科研工作者参与进来,尽快成熟,让更多的人成为顶梁柱才行。”汪卫东说。

 

 

一方面汪卫东有报效油田的心,另一方面他的个人魅力也在无形中产生了榜样力量。

 

 

汪卫东同事介绍,在一个微生物污水处理实验现场,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他们需要在污水池中放一个容器进行实验,然而当时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取样分析。这时,汪卫东直接趴到了地上,拿着取样器从容器污水中取样。

 

 

“那次实验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事后我们就觉得一个专家能做的,我们也应该能做到。”

 

 

在胜利工程院工作了近30年,汪卫东实在是太忙了,除了抽空打一会乒乓球,至今对扑克的各种玩法一无所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早早赶到实验室,然后一头扎进实验,或者奔波在各种现场。

 

 

即使是出差,汪卫东也不放过研究的机会。他办公室的窗台上,摆了很多瓶子,瓶子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水,瓶身上贴着印有“四川”、“贵州”、“新疆”等字样的标签。“瓶子里的水和土都是用来做实验的,他们都是不同地区的污水和土。到目前他已采集了几百份全国各地的土壤样本做微生物研究。

 

 

目前,胜利油田已有1805口井实施微生物清防蜡技术。这些油井普遍降低了生产负荷,累计增油17万余吨,并减少热洗15500余井次,节省了大量化学药剂用量。

 

 

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一次课题汇报中,有位评委听了汪卫东的报告后,非常感慨。他说:“真没想到油田的科研工作也做得如此细致。”这也一改他以前认为的油田“强生产弱科研”的看法。”

 

 

目前,汪卫东主持的多项国家项目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油田勘探开发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汪卫东说,“我国适合于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地质储量约110亿吨,市场潜力巨大。”而他的长远目标,是扎根在祖国需要的科研高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长远发展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群工作部宣传主管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1年发酵工业网第1期电子周刊  |  2019年第13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