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万古霉素  谷氨酸发酵  酵母  发酵  发酵罐  维生素  蛋白酶  胰岛素  柠檬酸  阿维菌素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管理对策

   日期:2011-01-12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115    评论:0    
  

  随着国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应用有毒化学品造成农副产品污染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同时,由于地球人口不断增加,而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问题仍是21世纪的突出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作物损失,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要实现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又要保证人类生活的质量提高,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救灾物资的农药,其生产和应用领域必然产生某些变化,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是农药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符合健康、环保、持续发展概念的农药开发成为当今以及今后农药研究的主题。生物农药因对人、畜低危险性、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生产开发费用低等优点,必将成为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1 生物农药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1.1 生物农药的范围 生物农药的定义,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作者认为,生物农药包含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两类。生物化学农药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而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二是必须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的,其结构必须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这类农药包含有信息素、激素、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和酶,一些植物源农药如楝素、鱼藤酮、烟碱、天然除虫菊和中草药等农药也应作为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包括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物或基因修饰的微生物等自然产生的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制剂,如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井冈霉素等。
  1.2 化学农药的发展受到限制 由于农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化学农药自身存在的缺点,化学农药的发展越来越困难。国际上,化学农药的需求趋于饱和,部分年份和少数品种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内,农药生产能力过剩,除少量杀菌剂和除草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外,杀虫剂面临着品种更新和降低产量的境地,限制化学农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其一,农药开发难度加大。由于环境和登记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开发者寻找药效更好、使用更安全的化合物,成功率急剧下降,1996年与1950年相比,难度增加40倍,需从近80000个化合物中才能得到一个有用的公合物,且从开发到登记成功周期加长,耗资巨大。其二,背负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名。从整体上讲,农药污染在整个环境污染中所占的比重应是比较小的。不可否认,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除引起人畜的直接中毒死亡外,还由于它在土壤和作物上的残留,对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造成污染,尤其给后代的生存、健康带来危险。使用高效、广谱的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消灭了大量有益天敌,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其三,容易产生抗药性。实验表明,长期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有资料统计,在湖北省天门地区,某一菊酯加入WTO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禁止或减少某些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也使农药使用总量下降。这几年,国家对新增化学农药生产企业和品种控制很严,也从政策上对行业发展起了导向作用。
  1.3 生物农药发展的必然性 生物农药是20世纪90年代未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农药。从近10年的情况看,1990年农药销售额中生物农药仅占0.44%,2000年比例上升到20%。生物农药的发展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⑴人类对环保、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大量需求,使生物农药使用量有上升趋势。⑵在未来的农药生产中逐步淘汰一批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而新的化学农药发展存在困难,这给生物农药的发展带来契机。⑶为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并给予科技和资金扶持。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更理想的替代产品。
  
  2 生物农药产品现状
  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发展有两个高潮,即20世纪60~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前一阶段由于当时生物技术、手段、水平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生物农药对工艺、贮藏、运输要求的条件,除井冈霉素外,未形成有影响的产品。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进步为其开发提供了便利。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成本低且不易产生抗性的这些优点使生物农药重获青睐,并以年销售额增长10%至20%速度获得迅速发展。据《农药登记公告》资料统计,在我国研究较多并有产品商品化的生物农药有以下几类:
  苏云金杆菌(B.t):B.t起始于60年代,至今已发展到80个厂家,每年生产约3万吨产品,在20多个省市用于防治粮棉、果、蔬、林等作物上的20多种害虫,使用面积达8000多万亩。用于防治蚊及蚊幼虫的B.t.的研究也获得进展,正在办理农药登记。B.t.的开发工作正在向改善工艺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方向发展,同时继续寻找自然存在的B.t.新菌系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已确定的菌系基因形成转合的B.t.菌系。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该类专一性较强,发展很快。目前已开发出10多种产品,包括棉铃虫、菜青虫、斜纹夜蛾、茶尺蠖等,已有10几家产品获得登记,有代表性的开发单位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大绿洲生物技术公司,产量超过千吨。
  阿维菌素:它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一种大环内酯抗生素,至2000年底,已有198家企业获得我国批准阿维菌素单剂或以阿维菌素为原料的混配制剂的登记,它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能防治柑桔、林业、棉花、蔬菜、烟草、水稻等多种作物上的多种害虫。
  我国抗菌素的开发较早,水平处于世界先进之列,产品有井冈霉素、农抗120、公主岭霉素、灭瘟素、春雷霉素、链霉素等。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开发的井冈霉素经久不衰,至今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品种,使用面积达1.3亿亩,并在原有水剂基础上,开发出高含量的可溶性粉剂,使用面积有进一步的增加。90年代以后,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得到迅速发展,这类农药在我国获准登记的品种有20种,产品170个,生产厂家达253家,年产量约为6至7万吨。
  生物化学农药以植物生长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产品为主,国内相继研究开发了一些产品。其中以赤霉素生产历史久、产量大、厂家多。最高峰每年生产几千吨,最近几年赤霉素的生产呈下降趋势。云苔素内酯也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品种。此外,灭幼脲、除虫脲、避蚊油、乙烯利、多效唑、以及红铃虫、棉铃虫性引诱剂、干扰素等相继开发成功并进入工业化生产,有的已使用多年。

  3 生物农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物农药虽然本身有众多特点和优势,发展势头高于化学农药,但要占主导地位或取代化学农药也不是短期能达到的,它的发展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3.1 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等条件不具备
  绝大多数生物农药企业由化学农药生产厂转化而来,或在原化学农药生产企业中设立生物农药车间、分厂,大多数是一些产量较低的小厂,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等条件不具备,产品质量不稳定,体现不出生物农药技术的优势。以生产B.t的80家企业为例,创造了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和武汉科诺等几家公司有较高的知名度外,绝大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生产工艺多种多样,产量很少,质量可信度低。有关单位曾组织一次B.t制剂产品质量抽查。6个产品有4个不合格,有的有孢子无生物活性,有的生物活性达到标准而晶体毒素蛋白的含量相差甚远。
  3.2 生物农药稳定性差 特别是以活体微生物为有效成分的产品,生物活性下降、很快,产品的质量保证期短,必须在制剂中加入适宜的助剂和选用合适的剂型,来增强这类农药抵御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影响,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保证其防治效果。
  3.3 以化学农药来冒充生物农药 由于生物技术的兴起和过分渲染,使生物农药企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加上国家管理上出现真空,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许多非生物农药产品被冠以生物农药、绿色农药、环保农药的名称。许多企业在其申报的生物农药登记后,在生产的产品中加入大量的化学农药成分,甚至没有生物农药成分,纯粹以化学农药来冒充,更有甚者,两类成份都不含有,欺骗消费者。如某企业的一产品,氯氰菊酯为3%,辛硫磷达18%,但仍标明为生物农药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大量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混配的制剂出现,其增效作用和增效机理不甚明了,也对生物农药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
  3.4 防治效果缓慢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缓慢,品种专一性强,杀虫、杀菌范围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目前,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费短缺,不可能及时对一家一户农民进行防治指导,往往发生病虫害以后才进行防治,致使生物农药体现不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售价偏高,也影响了消费者使用的积极性。

  4 对生物农药管理的思考
  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迅猛,企业和产品良莠不齐,到目前为止,管理已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致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此类产品的质量检验应该是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弥补这一缺陷:
  4.1 尽快建立国家级、部级和省级生物农药检测中心,承担生物农药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进行经常性的抽检。
  4.2 加快生物农药产品标准的制定,对已经形成规模的、影响较大的产品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建立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对企业标准进行严格审查,以利于生物农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4.3 严格登记审查制度。要求企业对申报产品的组成成份如实申报,杜绝以混配制剂冒充单剂、以非生物制剂冒充生物制剂冒充生物农药产品的现象。对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综合审查得出准确的结论,尽可能地对提交的样品进行综合测试。
  4.4 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根据监督抽查和群众举报的线索,对名不符实、质量低劣的产品追查到底。

 
    发酵工业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同类技术资料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资料
    网站首页  |  2021年发酵工业网第1期电子周刊  |  2019年第13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