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葡萄酒  维生素C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中国益生菌市场依旧被美国杜邦、丹麦科汉森两家外资厂商把控

   日期:2024-04-12     来源:司库财经    浏览:398    评论:0    
核心提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乳业快速发展,从过节走亲戚的礼节性商品逐渐成为家庭必须的日常消费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原料奶总产量4197万吨,乳制品产量3054.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3.1%。中国乳业的快速增长也成就了中国乳企,而在2023年全球乳业二十强榜单中,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八名。 奶制品消费量在增长,乳企营收规模不断增长,但中国乳业看似庞大稳固的产业链,却处处漏风,从源头的优质牧草、高产奶牛,到益生菌菌株,国内各大乳企不断宣传取得新突破、打破“卡脖子”,但实际上被“卡脖子”的
  
 近日,司库财经了解到:因三年合作期限已满,蒙牛将不在与国内益生菌企业科托生物续签合作。“蒙牛的订单量占到科拓生物复配增稠剂产品份额的70%以上”,一位风投机构的投后经理向司库财经表示,这意味着科拓生物将丢失第一大客户蒙牛。

国内头部益生菌企业被国内头部乳业集团踢出供应商行列,也透露出中国乳业产业链中的问题:在益生菌、牧草、种牛等关键产业环节中,不论是蒙牛、伊利这样的乳业巨头,还是科拓生物这样的上游供应商,都没有做好“国产平替”的准备,中国乳业的底层关键技术依然被国外“卡脖子”。
 
在中国乳业的所有表述中,都将益生菌对乳业的重要性等同于发动机对于飞机、芯片对于手机、种子对于农业——没有自主研发的益生菌菌株,就不能为国人提供更有营养的乳制品,中国乳业产业链就会被国外“卡脖子”。
 
“一旦益生菌被禁止向中国出口,我们连一杯酸奶都生产不了”,该名投后经理表示,益生菌在酸奶、婴幼儿配方奶粉、饮料等品类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我们的根基不稳,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中。”
 
尤其是在“大食物观”、“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提出后,中国乳企处于供应链安全、降低成本的考虑,都宣布加大益生菌研究。
1
 
(来源:互联网)
从媒体报道和各大乳业公司的宣传中,不难看出包括中国乳业在菌株筛选、培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国外技术“卡脖子”难题:
 
蒙牛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益C中国专利益生菌PC-01,在耐受性、活性、功效、多样性上不输于甚至超越进口菌株;同时目前蒙牛称其拥有1.2万株菌种资源库,围绕PC-01与优益C产品布局了超30件的专利壁垒;
 
伊利也在益生菌上布局多时,如耗时十年时间打造涵盖益生菌研发应用产业链上下游的平台全佳益,目前自主研发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款专利益生菌株“BL-99、K56、ET-22”,并广泛应用旗下产品当中。
 
光明乳业目前库存菌株超过5400株,还与江南大学合作,实现发明专利金奖菌株“植物乳杆菌CCFM8610”成果转化;
 
新希望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合作研发鼠李糖杆菌 GRX10,并推出高端酸奶“活润”;
 
从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企的对外宣传中,不难看出,国产益生菌不仅在研发上取得了成功,更是应用在旗下酸奶、乳酸菌饮料当中,中国乳业似乎已经将“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与国内各大乳业集团不断宣传“益生菌菌株培养成功”相对应的是,在市场占有率等数据方面,国产益生菌依旧处于边缘位置,外资把持着中国益生菌产业的咽喉。
 
相关数据显示:如今中国益生菌市场依旧被美国杜邦、丹麦科汉森两家外资厂商把控,占到国内益生菌市场的85%,中国益生菌厂商市占率不足10%,而应用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婴幼儿益生菌100%需进口,外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虽然国内报答说益生菌研发取得怎样的突破,解决卡脖子难题,但真正的市场却是,国外厂商的市场占比没有变”,一位长期跟踪乳业的媒体人士向司库财经透露称,说解决卡脖子难题更多是自娱自嗨,同品类、同质量的国产益生菌要比进口益生菌价格低20%才能有市场。
2
 
(来源:互联网)
益生菌完全无法实现国产平替,而中国益生菌市场依旧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8-2022年,益生菌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4.12%,市场规模从367.78亿元增长到了688.16亿元。
 
市场增长迅速,蒙牛、伊利、光明这些乳企不缺乏资金与技术,长期以来国产益生菌为什么迟迟无法解决“卡脖子”难题?司库财经了解道,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临床验证周期长,作为一种可食用、改善身体机能的微生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牵头发布了《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对益生菌菌株做出四点规范。
 
①应明确菌株号和分离来源;②需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保藏和安全性评价;③需经过全基因组测序且有相关科学文献支持;④有进行人体或临床试验研究的科学文献支持其正面评价。
 
目前国内培育益生菌的企业研发时间较短,蒙牛伊利等企业培育菌株时间总共才十年左右,而杜邦公司为了培育应用在婴幼儿食品中的“嗜酸乳杆菌NCFM”,耗时高达四十多年,上市前有近4000人的临床试验体。
 
二是产业化要求严格,目前中国乳业宣布的益生菌均在实验室层面,如蒙牛从太空中分离出来的国人号、国人2号,还未走出临床试验,与产业化相距甚远。
“实验室层面跟产业化完全不是一回事,产业化对生产环境、储运方式有着严格的要求”,一名跟踪食品行业的投资人向司库财经表示,目前国内益生菌酸奶采用的菌种和发酵剂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
 
乳业是“粮头食尾”的产业,向上游影响千万牧民的生计,向下关乎到上亿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为此“乳业振兴”、打破“卡脖子”成为中国乳企传播社会责任的主旋律。
 
但是不论中国各大乳企如何宣传创新突破,中国乳业已经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上被“卡脖子”,并且面对国外企业没有还手之力,除了益生菌菌株外,中国乳业不能自己还体现在:牧草和种牛两方面。
 
牧草:苜蓿草蛋白含量约占总干草质量的17%-20%,是动物喂养的优质粗饲料。但目前国内苜蓿商品草面积达到130万亩左右,近90%为进口品种。牧草草种严重依赖进口的原因在于——营养价值不同。
 
据司库财经了解,仅钙一项,进口牧草的钙含量超过国内牧草的30%,为了养好牛、多产奶,国内牧场主要从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进口。
 
种牛:奶牛要想高产必须要有好牛。据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国内进口奶牛总数道道26万头。大规模引进高产奶牛极大提高了产奶量,据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奶牛平均产奶量为0.83吨,2023年国内奶牛产奶量达到1.2吨。
 
但同时新西兰等进口国,已经拒绝向中国出售种牛以及高产奶牛的冻精卵,为目前中国仍有20%的奶牛需要从国外进口。
 
(来源:互联网)
过去几十年中国乳业快速发展,从过节走亲戚的礼节性商品逐渐成为家庭必须的日常消费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原料奶总产量4197万吨,乳制品产量3054.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3.1%。中国乳业的快速增长也成就了中国乳企,而在2023年全球乳业二十强榜单中,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八名。
 
奶制品消费量在增长,乳企营收规模不断增长,但中国乳业看似庞大稳固的产业链,却处处漏风,从源头的优质牧草、高产奶牛,到益生菌菌株,国内各大乳企不断宣传取得新突破、打破“卡脖子”,但实际上被“卡脖子”的事实没有任何变化,在草种、奶牛、益生菌的进口数量和市占率上,没有看到丝毫变化。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1年发酵工业网第1期电子周刊  |  2019年第13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